所谓手中的权力,正是因为世家掌握着能够成为官员的权力,成为了官员,他们能够掌控一方,约束一方,甚至当达到一定势力之时,他们能够掌控朝政,乃至控制国家,制定规则……
如今汉庭的制度,就是昔日的光武帝刘秀和那些帮助他夺取了天下的世家豪强们一同制定的规矩。
简而言之,便是“官本位”。
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
这股思潮的起源,便是起源于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商鞅。
秦汉两代的制度为中央集权体制,从州、郡、县到中央,通过官员来集权,实行金字塔结构。
而这样的社会必定导致“官本位”。
商人、工人、农民,其他的任何职业都没有什么保障。
商人地位低下,不过只是待宰的肥猪,而普通的庶民黔首更是被随意盘剥的对象,只有成为官员,才能掌握权力,才能壮大宗族。
汉庭之时实行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朝廷,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这一制度在一开始之初,还算是清明,但随后便越发的腐败,被世家豪强所操纵。
但是就算是清明之时,也只有世家豪强出身的人才能够成为官员。
他们不仅仅掌握着知识,还掌握着选官任官的权力,他们将权力一直牢牢的握在自己的手中。
出身低微者,便永远低微,出身高门,便永远都是高门,难以改变。
黔首庶民永无翻身之日。
“明公现在虽然将举荐的权力消除,改用考试来选拔人才。”
“推广学堂,接纳平民子弟入学,纸张的普及和凋版印刷术的原因,也使得书籍的制作成本极大的降低,脱离了沉重的简牍、解决成本的问题,也解决了世家豪强独占的问题。”
“但是,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世家豪强出身的学子一旦入学,依靠他们的现有的基础,以及长期以来的经验,可以轻松的取得郡学的文凭,国学院的考试对于世家豪强之中的优异者来说也并不困难。”
阎忠脸上露出了凝重的神色,绝对的公平,其实反而是真正的不公平。
终点相同,但是起跑线却是不同,甚至在奔跑的过程,有些人还能依靠宗族势力加快速度。
“明公应当有些印象,此前明公主持的那一届国考之中,考上国学院、军学院的人,其中不少的人都是出身于凉州世家的。”
许安眉头微蹙,现在阎忠说起,他也想了起来,当初他并没有在意。
那一届国考,考入国学院、军学院的凉州世家中人,包括阎忠、贾诩等人的宗族,足有近四十余人,这几乎是已经战局录取人数的两成了。
这个比例已经是很高了,因为第一届国考那些出身于世家的人本身就没有多少。
许安虽然不记得具体的人数,但是他有一定的印象,他定了定神,他之后肯定要去再了解这一件事。
“之所以能考取那么多的人,并非真是以为那些平常人家不如我等世家子弟。”
“此前的郡试,多有世家子弟考试未就,名落于榜单之外,确实是让很多人意外。”
阎忠双目微眯,他想到当时那些自以为十拿九稳的世家中人,认为那些寻常百姓家出身的学生是绝对没有半分考过他们的子弟,但是最后结果一出难以置信的模样。
“所以在之后,各家学者多有拿取教材终日苦读者,然后在族中开设族学,寻常人家子弟放假务工之时,出身世家的孩童却是可以进入族学,在族学之中继续苦读,方有如此成果。”
“族学……”
许安眼神微凝,在阎忠的提点之下,他已经是想通了其中的关窍。
现在世家之中兴起的族学,在很大程度就相当于后世的补习班一般。
他们有钱可以办设族学、有人可以作为老师,为自家宗族的孩童的补习那些缺漏的知识,甚至先行预习,快人一步乃至数步。
而那些寻常的百姓农家却是哪里来的这样的条件去课后补习,他们其中很多的父母甚至有些不愿意将孩童送入学堂之中读书。
他们认为自家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不想耽误时间,耽误了农活,在他们一些的心目之中,有那时间去读书,不如多帮家中做一些活计,多赚一些钱财、分摊家庭的压力才是正道。
许安转头看向远方正在厮杀的战场,他的心神和身躯都慢慢的变得冰冷了下来。
战场之上那浑厚的鼓声和刺耳的军哨音,都无法使得热血再度在他的体内流转。
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那么可以预想到不久之后,世家豪强中人将会逐渐占据朝堂,随之也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就算是下令禁止族学,就算是严令禁止,只怕是到时候也会偷偷摸摸进行,别人在宗族之中开设,根本难以取缔。
难怪颍川四氏和那些世家豪强投降的如此的痛快,就算他们上交了八成的财帛和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