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来的压力更甚于此前两者。
许安用兵之法并非什么是密闻机要,无非在于以正合,以奇胜。
原先许安只不过精于兵阴阳一道,但是后面却纳百家之所长,兵家四势但有涉猎。
繁阳一战,皇甫嵩、孙坚战死,许安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当世兵家第一人。
而这一名号,在青徐之战之后更为巩固。
许安的名字传来,战事未起,士气便已经是降低了一截,很多人甚至对于前景都不看好。
所有人都清楚许安用兵谨慎,不动则已,动如雷霆,以雷霆万钧之势,长驱直入,一举破敌。
但是却没有任何人能够挡得住明军的攻势。
韩遂没有挡住,董卓也没有挡住,刘焉也没有挡住,甚至于皇甫嵩和孙坚两人也没有算到。
孙静神色阴沉,他对于即将到来的彭城之战,根本没有一点的底气,哪怕是就凭借着营垒固守,他也不认为真的能够挡住明军进攻的步伐。
历来军队通报战功,总是喜欢夸大敌人的损失,缩小己方的伤亡。
但是明庭向来都是没有夸大也没有缩小。
因为每一个阵亡军卒都要被刻到纪念碑之上,送往太平观内,而每一个杀敌都是军功,都要记下,仔细勘验。
繁阳之战,明军的伤亡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是极小。
战报详细的写着交战之时的情景,明军远道而来正面击溃了皇甫嵩所带领的留守汉军。
皇甫嵩军被击溃之后,攻入繁阳的汉军在孙坚的带领之下背城而战,同样被明军正面击溃,土崩瓦解。
皇甫嵩和孙坚麾下的精锐军将几乎全灭,而明军的伤亡却是微乎其微,足以见明军的战力恐怖。
而青州之役、曹操带领着三万八千人的大军以有心算无心围剿调入包围网的五千明军骑兵,竟然反而被杀伤数千人,甚至等到许安带领援兵赶到,最终功败垂成。
如今聚集在彭城的军队看起来人数虽多,但是他孙静并非是韩信,对于兵员并是多多益善,他没有能力指挥如此庞大的军队,只能够采用这种结呆寨、打硬仗的方法。
二十万大军之中能够被称之为精锐,也就差不多六万人,孙静甚至感觉,他麾下这六万人,大部分军卒的素质只怕是和明军序列之中的守备军相当,甚至还达不到军区正兵的水平。
不过他们盔甲武器倒是一个加分项,战力应该能够勉强和明国军区正兵持平,但是能够达到明军武卒和锐士同一水平的军卒却是少之又少。
吕县距离彭城有八十余里的距离,这个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
依照明军的行军速度,就算是冬天行军稍微缓慢,但是也只要两日便至,骑兵的行军速度则是更快。
远方点起的三股烽火燃起,正是代表着明军主力出现的消息。
明军的先锋骑兵已经是出现在了彭城的东南,并且扎下了营寨,占据了东部的几处丘陵和山麓。
这一战,真的算是汉庭的倾国之战,刘协在各地征集战马,东拼西凑,从各世家的手中得到了不少的马匹,竟然也凑出了四千余匹勉强算的上是战马的马匹,充作骑兵,以为斥候和先驱。
但是这些骑兵的战力却是相差于明军骑兵多矣。
明军的骑兵一出现在彭城的战场,汉军的骑兵便被尽数驱逐,只能在营地周围活动。
明军所占据的地方没有出乎孙静的预料,明军自东向西进攻,最好的扎营地点便是东部的丘陵山地,依靠山岭和河流屯兵,不仅有防守的地利,还便于取水取柴。
东部丘陵地带和那些山头,孙静选择了主动放弃。
虽然其也算是易守难攻,但是这个易守难攻是相对于西面进攻东面,而自东面进攻,彭城东部这一地带算不上什么好地方。
这一地带的南部是沃野,拥有着骑兵优势的明军可以轻而易举取道南面,将其围困在东部丘陵地带,一举歼灭。
所以孙静直接选择了放弃这里守卫,而是转而守卫西南的山岭,和北部的彭城、九里山三点连成一线作为防守。
既然无法决定明军在何时进攻,如何进攻,那么起码将战争的设定的权掌握在手中。
孙静所设立的战场,就是这连成一线的三点,以及东部和西部这些山头中央的平原地带。
明军要想攻入彭城,必须要先离开营地,通过这两地之间的旷野。
而占据着山头的汉军则可以据高临下,将明军的举动看得一清二楚,从而掌握战局的先机,及时做出应变。
回过神来之时,孙静已经走到了距离青幕军帐不足三十步的地方。徐州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陵山地。
火红的大纛旗树立在青幕军帐的前方,在已经减弱了的飘雪中随风飞舞,猎猎而动。
大纛旗虽高,但是比起其旁边的华盖却是仍旧逊色不少,就在其旁,还立着一杆高达十丈的十二重五彩华盖,
帐外无数甲士林立,他们的衣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