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5 将死余恨(2 / 3)

小说:汉祚高门百科 作者:衣冠正伦

稍作休养士力后,麻秋又派出十几人往来路打探,希望能够招引一部分襄国逃卒并掌握更准确的情报。

可是他们在左近流连两天,收获却几乎没有,唯一确定的一件事便是晋军的确已经成功入驻襄国,至于石琨并张贺度究竟境遇如何,却不清楚。至于招引的溃卒则更是少之又少,甚至连郊野中的流人都不多见。

眼见再停留于此将会更加危险,甚至单纯的杀马充饥都将要不足维持他们前往信都,于是麻秋只能率领这几百卒众匆匆往信都而去。

尽管明知道就算返回信都,主上肯定也不会轻饶过他,但现在他已经没有了别的去处,最起码先一步返回信都,还可以将战败的罪过往张贺度身上转移一些。事实上也的确是,若非张贺度鼓噪逼迫麻秋出战,就算襄国局势仍然艰难,不至于败坏到这步田地!

似乎上天都觉得麻秋等人能够活下来并不应该,途中大雪纷飞,昼夜不停,使得赶路更加辛苦。

麻秋一行人状态本就不佳,更乏物用随身,风雪之中不断有人倒毙于道途上,幸在行至半途又遇上了一路赶往襄国的信都使者,只是这时候麻秋身边仍然存活的卒众已经不足百人。

信都的使者前往襄国是为了传达羯主石虎的最新命令,为了稳定国中局势并人心,羯主石虎打算在新年之际于信都这座新的都城举办盛大庆典,并大肆分封酬赏众将,麻秋作为襄国守将同时也是石虎心腹,自然也在此列,石虎打算加封其人为县公,而这一行人便携带着有关诏书并符令。

除此之外,石虎还严令麻秋一定要稳住襄国的形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最起码要守住襄国这座城池,将晋军北伐中路军阻在襄国附近。

因为在经过一年的经营并梳理后,信都的局势已经初步稳定下来,石虎打算在新年庆典之后,趁着这一股上下振奋的士气,亲自率领信都大军南下进攻驻守于清河郡东武城的晋国东路大军。

这一次反击也算是蓄势良久,被石虎视作回挽国运的关键一战,对此寄予厚望,自然不容有失,尤其不能让晋军其他方面的北伐部伍参与到这一场战事中来。

可是使者行至半途便遇上了自襄国逃出的麻秋,自然没有再往襄国去的理由。特别襄国的失守并守军近乎全军覆灭变数,更是大悖于石虎的谋划,使者一行自然不敢怠慢,先派人马归国急报,后路则监押着麻秋徐徐而行。

如是又行七八日,途中风雪断断续续,不过随着越来越靠近信都,沿途也不乏羯国所布置的戍堡营垒,倒是不愁补给。

这一日,众人抵达一处距离信都已经不远的营盘,抖落身上积雪便各自入营歇息。

麻秋并其部伍被安排在一处单独的营帐中,原本依照他的身份,可得更多优待,但是在由使者口中得知主上打算后,麻秋也自知他已是罪大难赎,哪怕主上还没有宣布对他的惩罚,但也已经不敢再作乐观之想,只希望归国之后能够在主上面前详细汇报襄国此战细节种种,也向主上乞求看在他多年忠义效死、至死不悔的份上,能够为他家留下一丝血脉。

夜中时分,营盘外风雪中突然响起一连串轻微异响,响声虽然不算太大,但是麻秋作为身经百战的宿将,很快便察觉到不妥,忙不迭翻身而起,披衣出营。

这座营盘本就不大,驻守有四五百名卒众,天上仍然飘舞着零星的雪花,寒风仍然凛冽不减,甚至就连一些巡卒都早早推进营帐中,偎在火塘旁取暖。麻秋一连吼叫许多声,才有人探出头来匆匆上前听命。

麻秋还待要吩咐营中派出斥候巡望周边,可是风雪中骚乱声越来越大,同时被积雪映衬发白的夜色中涌出许多的兵众。

营地虽然被悄无声息的接近,不过营中守卒也并不慌乱,毕竟这里距离信都只在十数里,能够出现于此的大队人马只能是来自信都的军众。因是那营主也并未下令警戒,只是忙不迭喝令兵众赶紧离开营帐准备烧火备暖。

看到营主如此反应,麻秋倒也觉得应是自己过于敏感,正待要返身归帐,可是在看了一眼急速逼近的军队,心中那股警觉越来越强烈,既然是友军,已经行进至此,为何还没有令卒通报?

营外兵众们越来越靠近营盘,那名营主早率领十几名卒众不乏热切的迎上去准备打开营门,恭迎来自国都的大人物。麻秋则立在营中,待见到营外那些卒众已经自冬衣中抽出兵刃,这才猛地一瞪眼,大吼道:“敌袭、敌袭!”

陡然间杀声震天,营外那些兵卒们直接推到营盘周围那松散的篱墙警戒,手中刀枪挥起,直向营中守卒斩去!

本就松散狭小的营盘,守卒也都算不上是什么精悍之众,包括麻秋那近百部曲也都是奔行日久、气力大亏,自然禁不住这些虎狼之众的袭杀,战斗在半个时辰之后结束,那些冲入营中的卒众们开始在营中搜索巡察,遇到仍未气绝的活口便顺手一刀,同时仔细辨认那些死者样貌。

直到一具趴在营内地沟、周遭许多人尸拱卫的尸体被翻过来,脸庞上沾染的积雪被扫开,那名兵卒才惊喜的将手中战刀一挥,大声道: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diedie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