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低调的大唐造船工业(1 / 2)

李治完全听懂了李世民的意思。

利益往往意味与风险并存。

面对利益,胆大的选择冒险,胆小的选择后退。

这是人之常情,但人是最为矛盾是生物。

冒险可能带来成功,但更有可能让自己陷入危局。后退固然风平浪静,换来的却可能是坐看对方的成功。

有魄力并非完全是好事,保守退让未必就是错的。

关键是在于如何对待。

走错了路,弥补脱困才是关键,而不是后悔自己的冲动。

对方成功了,要做的不是眼红嫉恨,而是反省然后放下,走别的路。莫要见别人得利就起小人心态,去捣乱或者鸠占鹊巢。

这才是一国之君应有的气度。

这一次李世民不只是将决策权给了他,还让他知道一点,身为君王任何决策都得承担后果,也必须做好面对后果的准备,不管结果是好是坏。

“儿臣决定取之!仅从战略意图而言,这马来半岛位于大唐海岸南端,周边小国密集。若与次建立一个据点,不只是经济,对于南方的控制亦是一大优势,值得冒险……”

李治说是守成之君,那是因为他需要给自己的父亲擦屁股,消磨久战带来的经济负累。

但他骨子里还是有着开疆扩土的决心的,要不然也不会四方用兵,东灭高句丽、百济,西进黑海,打下汉人王朝最大疆域了。

李世民淡淡笑道:“那就别怕引发战事,我大唐立国三十年,灭国不知凡几,东西北皆有,唯独无南。真有人闹,正好凑上。”

江南,泉州。

李元瑷得知朝廷下定决定占领马来半岛,心底松了口气。

做出这个提议,他是一点底气也没有。

毕竟马来半岛孤悬海外,远离大唐本土,固然有不俗利益,却也存有一定风险。

这个时代人暂时无法理解航海的重要,更加不清楚马六甲海峡意味着什么。

短期内李元瑷也无法证明航海的核心价值,毕竟这是一项能够影响千年的大事,需要巩固的根基作为倚仗,不是朝夕可以体现成果的。

可以大踏步迈进,但绝不能拔苗助长。

李元瑷尽管有给予证明的意图,却也死守这个底线。

接下来的事情,李元瑷就不过问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谋取马来半岛的提议尽管是他提出来的,但怎么实施那是朝廷的事。

他一个亲王,手握着十数州的经济大权,再去掺合海外根据地的问题不太好。

所以他很明智的选择了等待旁观,将重心放在泉州的建造以及海船的建造上。

李元瑷主要负责泉州的建造,对于海船的建造他交给了阿穆尔负责督促。

阿穆尔并不懂造船,但是他出生于海商世家,自小在海船上长大的。

见多识广,能够在关键之处给上恰当合适的建议。

对于这个任务,阿穆尔是自信满满。

在阿拉伯入侵萨珊王朝之前,他们的靠山是他的姐夫,是位封疆大吏,家族事业里包括造船厂,有着一定的了解。指点唐朝的船匠制作海船,那是轻而易举的。

然后他自闭了。

阿穆尔苦着脸道:“殿下,您还是找别人替属下吧。属下可没脸在船厂待下去了……”

李元瑷并不意外,反而一脸打趣的说道:“怎么了?这是?”

“属下……”阿穆尔支支吾吾的,不好意思说出口。

他是给唐朝的船匠生生将脸打肿了。

原本以为唐朝航海事业如此低下,造船业也发达不到那里去,自己脑子里的东西,足以应对。

却不想唐朝的造船业甩他们西方足足一条街。

他这半调子,面对一群专业人氏,将脸面丢到姥姥家去了。

李元瑷对此一点也不奇怪。

相比所向无敌的大唐陆军,大唐水师属于被遗忘的存在。

可不出名,并不意味着不强。

相反中国水师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早在秦汉时期,华夏舰船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制造出了如城楼般的巨舰,能在海上抗风斗浪俗称楼船,汉武帝在平南越和卫氏朝鲜的战争中就曾使用过大规模的海军。

隋唐时期,水师又有了新的发展,隋炀帝杨广东征高句丽时曾多次使用海军,李世民征伐高句丽也动用了五百艘战船,自莱州泛海趋平壤,从海道进攻高句丽。

当然这些都算是小打小闹。

真正厉害的是显庆五年,高宗李治以苏定方为帅攻灭百济。

这一仗唐军十万部队直接跨海而战,有若神兵天降一样,抵达熊津江口,然后发动闪电战,一举攻灭百济。

这将十万部队从山东半岛的成山角渡海运至百济,这还要加上水手、粮草等后勤物资,所需舰船数量是何等庞大。

但是李治敢这么安排调度,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diedie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