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浪知道崇祯心里慌得一批,但他自己不能慌乱,不然很容易导致崇祯的不信任,那样麻烦就大了。
于是,沈浪无所畏惧的道:“陛下,我大军已经练成,万事俱备,本为剿寇而去,没想到建虏自己送上门来了。”
“剿寇是剿,剿虏也是剿,皆是我大明之敌,迟早都会有一战。”
“不过这建虏来得有些意料之外,我们之前的计划需要改一改了,还请陛下下令孙传庭部暂缓出兵,继续备战。”
“待我大军先将建虏驱逐,再与他汇合剿寇。”
崇祯点点头,立即答应,接着又有些六神无主的问道:“可沈卿勇卫营仅八千,建虏号称十万,相差悬殊,怎可力敌?”
沈浪连忙回应道:“陛下,据锦衣卫探子回报,建虏根本没有十万大军,可以作战的满州真夷,蒙古八旗加上充当走狗的汉军,也就五万左右。”
“而最有战斗力的满州真夷,数量就更少,应该不会超过一万五。”
“其余的,大多是随军包衣,余丁,打顺风仗还可以,一旦我军将满州真夷击败,包括蒙古八旗和汉军在内恐怕都会军心动荡。”
“所以,勇卫营的主要目标就是满州真夷万人左右,特别是属于多尔衮的两白旗。”
“若在这次战斗中更多的消耗多尔衮两白旗的实力,必将削弱多尔衮在建虏内部的威望。”
听到沈浪如此说,崇祯果然稍安了一些,说明沈浪并非对建虏的入侵没有丝毫准备,而是早有防范。
甚至连打击多尔衮的两白旗都想到了,说明对战斗是充满信心的。
其实他不知道,真要盯着两白旗打,还是有些难的。
因为满州真夷的数量本就不多,在掌握了大量降军之后,往往会派降军先上,满州真夷在后方督战,尽可能的保存实力。
也就是说,沈浪别说先打两白旗,连先打满八旗都有些困难。
这一点崇祯不知,但沈浪自己是知道的,只是没必要和崇祯说罢了。
话虽如此说,崇祯显然还是不能安心,毕竟沈浪这八千勇卫营算是大明的种子。
特别是沈浪本人,是他崇祯拯救大明的希望,于是便又说道:“朕以为沈卿还是不必亲自犯险。”
“周遇吉去年便能以少胜多击败建虏,如今勇卫营实力更是昔非今比,相信周遇吉必不会辱没勇卫营。”
“既然有周遇吉在,沈卿大可安心。”
沈浪知道崇祯的心思,还是解释道:“陛下,我乃一军之主将,我若阵前逃离,军心必然动荡。”
“此战不管胜败,我也必然失去全军军心,这勇卫营也就与我无关了。”
“陛下应该也知道,我比周大人更懂火器的运用,也知晓更多应对建虏作战之法,更能发挥勇卫营的战力。”
崇祯知道沈浪说的是事实,毕竟沈浪是未来人,周遇吉再英勇善战,也不可能知晓几十几百年后经过实战检验的战术战法。
沈浪又补充道:“陛下可再调吴三桂入关,不用他对建虏强攻,只需要威慑其左翼即可。”
“若我大军击溃建虏,吴三桂军也可从后包抄袭杀,争取将这支建虏留在我大明境内,让他们为我大明万千子民陪葬。”
沈浪这话好像战争还没开始,已经确定必赢似的,若是阿济格听到,恐怕会笑掉大牙吧。
沈浪这样说,并非他自己真的就信心满满的必胜,而是他要给崇祯以足够的信心。
一旦崇祯信心不足,就很可能胡思乱想,到时候又做出什么糊涂的决定就麻烦了。
战略上可以藐视敌人,但战术上一定要重视敌人,沈浪可不会真的小看这次建虏的入侵。
毕竟这些年建虏取得的战绩太辉煌了,明军一旦碰到,几乎是十战九输,自己可千万不能步了后尘。
这一战对他沈浪也非常重要,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必须认真对待。
果然,看到沈浪这般信心满满,崇祯之前惶恐的心情,总算是平复了不少。
他在脑海中又回想起当初和沈浪一起看的那些电影,什么线式战术,什么空心方阵等等,都是击溃强敌的法宝。
八里桥之战,西方洋夷也只有八千人左右,却可以大破清军几万精兵,自身伤亡极小。
自己的勇卫营训练有素,怎会比那些远道而来的洋夷弱?
想到此,崇祯也坚定了信心,不再多想,立即对沈浪道:“好,沈卿,朕全力支持你。”
得到了崇祯的态度,沈浪心中大喜,便又继续道:“陛下,京畿各城刚被建虏肆虐不足半年,各城城防、人口皆未恢复,恐难敌建虏大军。”
“与其死守这些城池消耗我方力量,还不如主动放弃,坚壁清野,尽量让建虏在我大明境内得不到任何补充。”
“建虏大军每日消耗巨大,他们远征而来,后勤保障必然艰难,若不能及时得到足够补充,军心必然动荡。”
听到沈浪如此说,